202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中级)每日一练《银行管理》2月16日专为备考2025年银行管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银行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类风险的通盘管理。()
答 案:对
解 析: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商业银行需要对所有层次的业务单位、全部种类的风险进行集中统筹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体现着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国家开发银行应根据依法确定的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开展业务,以政策性业务为主,辅以商业性业务。()
答 案:错
解 析:国家开发银行应根据依法确定的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开展业务,以开发性业务为主,辅以商业性业务。
3、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总体发展战略相统一,与本行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答 案:对
解 析:2009年11月,银监会制定发布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通过明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管理技术和方法、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检查分别提出了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总体发展战略相统一,与本行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4、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扩至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审批一家,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答 案:对
解 析:2015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扩至全国,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审批一家,使消费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单选题
1、关于信用卡诈骗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支时具有归还意愿,透支后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属于恶意透支,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 B:《刑法》规定,盗窃银行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与此相应,拾得信用卡并使用的,就应以侵占罪论处
- C: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在自助柜员机(ATM机)上擅自使用他人信用卡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涉嫌信用卡诈骗罪
- D: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使用该卡的,应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并罚
答 案:C
解 析:关于A项,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四)项规定了“恶意透支”为信用卡诈骗罪的表现形式。但恶意透支与正常透支之后无力偿还应区分,前者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后者不成立犯罪。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解释,不能脱离诈骗罪的基本原理,应强调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透支时并没有非法占有目的,具有归还的意思,只是后来是经济状况恶化而客观上不能还的,也不能认定为行为人主观上有非法占有目的,不能认定为是恶意透支。 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一)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二)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三)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的;(四)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五)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六)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故A项说法错误 关于C项,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2008年5月7日),内容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故C项说法正确 关于B项,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但是,如果“拾得”信用卡再使用的,认定为是侵占罪,显然太轻了,前行为轻,后行为重,不可能认定为是侵占罪。拾得信用卡再使用的,应成立信用卡诈骗罪。故B项说法错误 关于D项,仅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一罪。行为人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使用该卡,似乎是实施了两个行为,但这两个行为之间具有紧密的牵连关系(手段与目的),刑法明文将该行为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一罪。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一)项规定,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成立信用卡诈骗罪。需要说明的是,涉信用卡的犯罪,行为人在使用信用卡之前还可能会实施一些其他的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信用卡、骗取信用卡、抢劫信用卡再使用,但立法、司法解释均将此类行为规定为是一罪。因为,根据信用卡管理办法,信用卡仅限本人使用,而涉信用卡的犯罪大多是使用非本人真实的信用卡,所以,卡的来源的“非法性”是必然存在的,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也是考虑这一点,所以,对这类行为仅认定为一罪。故D项说法错误
2、下列关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正确的是()。
- A: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报告、风险控制或缓释
- B: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或缓释、风险报告
- C: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或缓释、风险警告
- D:风险计量、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报告、风险控制或缓释
答 案:A
解 析: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各类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
3、商业银行下列行为中不违反内部控制制衡性原则的是()。
- A:信贷业务客户经理同时负责贷款风险分类
- B: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绩效考核委员会委员
- C:副行长同时分管零售贷款业务和公司信贷业务
- D: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兼任合规部门负责人
答 案:B
解 析: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相互制衡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更多体现为不相容机构、岗位或人员的互相分离和制约。无论是在银行决策、执行环节,还是在监督环节,如果做不到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和制约,将会造成滥用职权或串通舞弊,导致内部控制的失败,给银行经营发展带来重大隐患。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等。
4、消费者享有对银行产品和服务进行监督和批评的权利是银行消费者的()的表现。
- A:公平交易权
- B:知情权
- C:批评权
- D:监督权
答 案:D
解 析:银行业消费者的监督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消费者享有对银行产品和服务进行监督和批评的权利;②消费者对有关部门进行的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等工作享有监督、批评的权利。
多选题
1、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下列关于理财产品代理销售的说法,正确的有()
- A:采用合作机构对代销产品的风险评级
- B:商业银行总行对合作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
- C:商业银行与合作机构建立定期对账机制
- D:与其合作的机构不能超过三家
- E:商业银行总行与合作机构总部签订代销协议
答 案:BCE
解 析:A项,银行应当对拟代销产品开展尽职调查,不得仅以合作机构的产品审批资料作为产品审批依据,并应当根据代销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资产、投资比例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对代销产品进行风险评级; D项,商业银行代理销售的合作机构数量没有限制。
2、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非现场监管应重点监测()。
- A:金融体系运行情况,关注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递
- B:法律政策调整情况,包括境内法律制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影响
- C:国际主要经济体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评估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和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冲击
- D:银行业风险情况,特别是系统重要性机构风险情况
- E:区域性风险情况,关注特定地域内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答 案:ABCDE
解 析:系统性区域性风险非现场监管应重点监测:①国际主要经济体和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评估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和经济周期波动对金融体系的冲击;②金融体系运行情况,关注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递;③银行业风险情况,特别是系统重要性机构风险情况;④法律政策调整情况,包括境内外法律制度、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对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影响;⑤区域性风险情况,关注特定地域内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