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3月4日专为备考2025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属于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
答 案:对
2、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答 案:对
3、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
答 案:对
单选题
1、良好的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
- A:地位身份
- B:良好表现
- C:学历46
- D:经济收入
答 案:B
2、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
- A:正确
- B:错误
答 案:A
3、载波频率在2.3~26.1兆赫兹频段(HF)的广播,称为()。
- A:调频广播
- B:短波广播
- C:调幅广播
- D:中波广播
答 案:B
解 析:A项,调频广播是一种以无线发射的方式来传输广播的设备。B项,短波广播是指载波频率在2.3~26.1兆赫兹频段(HF)的广播,短波可传播几百甚至几千公里之外,一般用于国际广播。C项,调幅广播是采用调幅方式进行的无线电广播。调幅是使载波的频率保持不变,其振幅按所传送信号的变化而变化的调制方式,用于长波、中波和短波广播。D项,中波广播是指载波频率在526.5~1605.5千赫兹频段(MF)的广播。
多选题
1、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包括()
- A: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
- B:具有普适性
- C:具有阶级性和政治色彩
- D: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答 案:ACD
解 析: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新闻工作者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其特征包括:①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同普遍的道德现象一样,是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因而它的内容和形式,最终都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②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③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2、在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或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案件的报道中,下列哪些做法正确()
- A:对未成年人姓名进行化名处理
- B:对未成年的声音进行变声处理
- C:鉴定书等材料上的姓名模糊处理
- D:对未成年人影像进行模糊处理
答 案:ABCD
3、下列对我国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表述正确的是()
- A:三个服务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 B: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 C: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 D:遵守党的宣传纪律,自觉地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
答 案:ABD
解 析:我国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包括:①“双百”方针,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③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④遵守党的宣传纪律,自觉地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C项,新闻工作应该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主观题
1、现场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是什么?进行现场报道者除了具备记者的一般素质外,还应突出具备哪些能力?
答 案:(1)较强的现场洞察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复杂情况,记者必须通过观察现场、了解现场、快速掌握情况,尽快作出判断,及时找到合适的采访对象或知情人,当机立断进行采访,迅速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点进行报道;(2)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现场报道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记者在现场的观察、描述、评论结合真实生动的现场音响、画面向受众传达相关信息,所以记者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现场报道的质量的好坏;(3)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现场报道中记者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末知和随时发生意想不到变化的新闻现场,记者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随时应对。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是要更好地调动情绪,把握现场气氛,另一方面是要保持敏锐的现场应变能力,既充分发掘随时出现的新闻价值点,又能扬长避短、化险为夷,妥善回避不利于报道的突发问题;(4)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现场报道的特点要求记者应具备采、编、播合一的素质,在现场能看得透,写得精,说得出。具体而言,要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和应用性知识,还包括音像的采录、编辑、制作,器材的选择、使用、保养,音像数据的搜集、利用、保存,以及如何在各种新闻体裁和新闻节目中恰当运用有音像材料等知识和技能;(5)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广播电视现场报道是一项团体协作的工作,记者应树立群体观念,做好自己岗位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其他工作人员紧密协作。这需要记者对现场报道的整个工作流程、各个工作环节都有相应的了解,作到知己知彼的同时将自己的工作主动放到整个报道工作的大背景下,保持内容、风格、时机的整体一致性。
2、广播电视节目应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杜绝批评报道。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都是广播电视事业运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以正面宣传为主,但不能杜绝批评报道。(1)正面宣传,是指对社会主流与光明面所进行的肯定性和赞扬性的报道与评价;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为体现和增强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而提出来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2)批评报道,是指运用新闻手段对社会黑暗面以及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所作的揭露和批评。批评报道同样也是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的需要,是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党的建设、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积极作用。(3)广播电视节目必须以正面宣传为主,肯定成绩,赞美真善美,宣传团结稳定的大局。同时,也要认真开展批评报道,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不过,一个时期内,不能把社会生活中的大量消极面集中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展示,而是要在把握本质与主流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地进行批评报道,这既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又可以避免在群众中产生负面效应。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答 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论述题
1、在新形势下如何形成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答 案:新媒体作为近几年热议的话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舆论引导艺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1)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格局的变化
①媒体泛社会化导致主流媒体议程设置权力弱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政府主导舆论的局面逐渐发生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媒体,而是可供选择、有海量信息的新媒体。新媒介技术深刻改变了社会传播格局,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信息的发布权向草根阶层转移。从主流声音一统天下到草根阶层众声喧哗,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权力被弱化,通过掌握有限的媒介资源控制舆论场的局面已被打破。
②新媒体改变了舆论生成演化的路径,网络舆论场充满了变数和不可控性。新媒体成为舆论生成和发酵的重要场所,并深刻地改变了舆论生成和演化的路径。在新媒体语境中,信息和意见的复杂程度非以往任何时候可比,一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件”或“小事端”在新媒体语境中借助于舆论的放大作用而被瞬间引爆,从而演绎成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例如,2012年受到公众关注的四川什邡事件、微笑局长事件、重庆官员不雅视频事件等均源自网络,并在网络空间瞬间发酵。另外,拥有大量粉丝的意见领袖深刻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这给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带来极大挑战。
总体来说,现今的舆论格局已经从政府对舆论的主导演变为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对舆论主导权的争夺。
(2)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改变传统的舆论引导思维。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已不再是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主流媒体必须转变惯性思维,摒弃“唯我独尊”的固化思想,适时调整对热点事件尤其是对负面事件的报道姿态,积极主动介入,动态、客观、全面地发布事件信息。
②正确认识网络舆论自身的特性。互联网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发端于网络上的舆论有着区别于传统舆论的特性,如意见主体自由而分散,传播渠道多元共生,网络内容散乱复杂等。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要认识到这些特性,并加以引导。
③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网上舆论热点的出现是有规律的,不少也是可以预测和把握的。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搜集、报送、分析判断机制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网络舆情汇集报送工作,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强化对舆论的有效引导。
④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重大新闻事件、突发事件面前要做到报道全面、及时、准确、公正,以此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近年来,新闻媒体报道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事实证明,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主流媒体的报道往往会影响事件处理的效果。
⑤利用深度报道优势,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新媒体出现后,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新媒体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屡禁不止。主流媒体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对一些谣言进行深度调查,还原事实原貌,不仅可以止住谣言,而且可以强化权威性,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2、如何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如何反映人民、生活?
答 案:(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工作者要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文思泉涌,灵感丰沛。而文艺一旦离开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回顾备受关注的热播剧,都离不开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蜗居》中的买房还贷;《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婆媳关系;《夫妻那些事》中各种夫妻之间的问题;《心术》中的医患关系等,都是抓住了社会的热点。在电视剧《闯关东》中反映了较为宏大而深刻的当下时代命题。中国导演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宁瀛的《找乐》《民警故事》,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等都深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
贾樟柯有影片《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东》《三峡好人》《无用》《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等,其电影作品与时代同步,将镜头贴近探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用现实主义叙事元素来记录和表达他们的行为、思想,突出老百姓人生的无奈。用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带领观众体会平民的喜怒哀乐,呈现边缘群众的现实生活。在《小武》中,贾樟柯大胆全用非职业演员进行表演,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虽有局促,但也表现出了很多真实朴素反映,更能够体现出人物的真实和生动。《三峡好人》中的韩三明由其本人饰演,是贾樟柯在山西汾阳老家的表弟,原本就是一个挖煤的工人。韩三明第一次出现在电影《站台》里,是到矿厂找工作的三明;第二次出现是《世界》中为二姑娘处理后事的汾阳人。而在《三峡好人》中演的是男一号,所以我们也不得不佩服贾樟柯冒险的勇气。韩三明把一个到外省寻找失散多年亲人的民工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真实可信。第52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花落《山河故人》。影片讲述了汾阳姑娘沈涛一家三代人从1999年到2025年情感、时代变化的故事。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作品的永恒主角。
《沙与海》讲述了生活在沙漠与海边的兄弟两家,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下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艰辛中也有和谐。《藏北人家》描写了藏民一家的生活。《我们的留学生活》播出后出现了纪录片市场少有的轰动现象。片中一个个人物的经历、前途、命运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在记录的过程中反映对“人”的关注无疑是最真实的。《归途列车》中,运用大量的长镜头记录下了当下中国最庞大、也是世界上人类最特殊的迁徙一一春运,《归途列车》以平民化的视角“平视社会人生”。《士兵突击》一改昔日军旅题材电视剧的英雄模式,塑造了一个“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的普通士兵许三多形象。评论界纷纷认为,这是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高度。改编自毕飞宇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推拿》,讲述了一群盲人按摩师的生活,他们善良、坚强、隐忍,虽然生活在黑暗中,但是因为对友情爱情、对生命尊严的追求,让他们寻找到内心无与伦比的光亮。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作品的欣赏主体。
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和鉴别者,也是文艺作品的需求者和消费者。文艺工作者要把握好人民对文艺的多层次需求,雅俗共存。作品好不好,有没有价值,人民的评价始终是最高标准。文艺工作者不能看低和轻视人民的需求,不能光看“评委席”,不看“观众席”要尊重群众评判,接受观众检验。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始终把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产品作为自觉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艺术迎来新的春天,广大作家谱写了激越、铿锵、雄壮、优美的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以自己的笔触深切表达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人民、文化、历史深情的热爱。例如主旋律电视剧、电影。从《亮剑》到《戈壁母亲》《士兵突击》,再到《闯关东》,近年来迭创收视新高的主旋律作品,无不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的精神。我国的主旋律电影,真的是源远流长。建国后,多以反映抗日和国共内战为主。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前所拍摄的大部分影片,都是主旋律电影,譬如《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毛女》《青春之歌》。
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政府也会出资拍摄主旋律电影,主题多为歌颂各个领域的“模范人物”,以树典型为核心,譬如《孔繁森》《焦裕禄》。随着市场的开放,主旋律操作上越来越商业化。韩三平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获得商业成功。其他像冯小刚拍摄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都是有民族精神需求,同时又商业化比较成功的电影。总之,当艺术与人民切近,歌哭与共,戮力同心,它就拥有无限活力和勃勃生机;当艺术远离了人民,沦为小圈子的游戏,它就落入寂寥和枯索。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