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3月24日专为备考2025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答 案:错
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
答 案:错
3、采写新闻时尽量选择媒体的广告客户,并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广告,可以实现媒体与广告客户的双贏。()
答 案:错
单选题
1、新闻标题中以说理为主,着重说明原则、道理和愿望等的被称为()
- A:实题
- B:虚题
- C:主题
- D:辅题
答 案:B
2、要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的战略思想,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
- A:高质量发展
- B:大规模发展
- C:平均发展
答 案:A
3、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 A:功能定位
- B:报道方案设计
- C:新闻产品设计
答 案:B
多选题
1、公民的社会经济权利主要包括()。
- A:求职权
- B:继承权
- C:劳动权
- D:休息权
答 案:BCD
解 析: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主要包括:①财产权;②继承权;③劳动权;④休息权;⑤物质帮助权;⑥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2、以下哪些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是正确的?()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 案:ABCD
3、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主要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创新?()
- A:落实“全党集体办报”的方针
- B: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 C:实践“群众办报”的路线
- D:秉承“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原则
答 案:BCD
主观题
1、简述《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的主要内容。
答 案:《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是原国家广电总局于2004年12月2日向社会公布的,对播音员主持人队伍的道德取向、素质要求和工作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着重强调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自觉追求德艺双馨;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举止,自尊自爱,通过严格约束日常行为,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媒体公信力;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维护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准则规定,播音员主持人不得将自己的名字、声音、形象用于任何带有商业目的的文章、图片及音像制品中。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答 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3、简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
答 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完善和创新、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基础,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新闻观的思想宝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开放性、动态性、发展的思想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在不断地丰富、更新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创立者和奠基者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一系列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100多年来,其间经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和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的长期过程,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以党性原则为核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其根本点是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
论述题
1、请谈谈新闻工作者三贴近和三深入的关系。
答 案:(1)“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新闻宣传要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三贴近”入手,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这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
“三贴近”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贴近实际,就是坚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把回答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心任务,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注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使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贴近群众,就是深深扎根群众,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宣传思想工作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2)“三深入”原则
“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毛泽东强调,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毛泽东号召,“中国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
(3)“三贴近”和“三深入”的关系
目前,新闻战线推行的“三深入”活动,实际就是践行“三贴近”的具体表现,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接地气、长灵气、出生气的一个过程,也是记者感受时代脉动、吮吸生活醇香、倾听群众心声的极佳途径。
“三贴近”的内容十分丰富,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三贴近”的实际就是根基,生活就是源泉,群众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才能推进“三贴近”的发展,求得“三深入”的实效。实践“三贴近”的关键在于“三深入”,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三深入”推动“三贴近”,以“三深入”求得“三贴近”。
2、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什么?
答 案:舆论监督的实质就是人民的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群众利用新闻媒体对社会公共事务行使民主权利而进行的监督活动。舆论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监督机制,在整个社会监督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推动力。舆论监督提高和深化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树立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民主与法制,既是舆论监督机制运行的先决条件,又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的实施与效果呈现,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实践体现。舆论监督的进步与发展,反映了民主与法制的进步与发展。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民主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传达意见的渠道和参政议政的渠道,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实行的舆论监督,是一种公众广泛参与、公开表达意见的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对于发扬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培育公民的法制意识,保护公众积极的参政议政热情,加强公众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活动实际上是与社会民主的观念和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社会民主在观念上的认同和制度上的保证,舆论民主和舆论监督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维护和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言论自由权、舆论行为权,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必须把好关、把好度,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 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必须按照规律办事。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1)时:掌握时机节奏。时,就是时机、节奏。精准把握时机、节奏,对做好新闻工作至关重要。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在合适时间编发合适的报道,才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实现报道价值的最大化。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闻。
(2)度:把握力度分寸。度,就是力度、分寸。新闻报道该造势的要造势,但不能在个别用词上大造其势;该突出的要突出,但不能渲染过头,都搞成排浪式宣传;该有力度的要有力度,但不能大轰大嗡,不能为取悦受众而“失向”、因盲目介入而“失准”、为吸引眼球而“失真”、为过分渲染而“失范”、为刻意迎合而“失态”。要因事制宜、因时制宜,精准研判舆情,恰如其分地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既不把大事说小,也不把小事说大。什么问题适宜在什么范围内报道,什么问题适合强化报道、什么问题适合淡化报道,要认真研究,掌握好火候。需要区别不同情况、不同内容,合理运用媒体和宣传方式,有的需要各类媒体和各种方式一起上,有的更适宜传统媒体发声定调,有的则适宜网上来网上去,这些都要视情况而定。掌握新闻舆论引导的“度”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功。
(3)效:讲求效果实效。效,就是效果、实效。新闻舆论工作最终要看效果,这个效果就是群众口碑好、社会共识强。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声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工作实效。做好新闻舆论工作,要讲求艺术、改进方法,注重联系实际阐释理论、围绕关切解读政策、针对问题解疑释惑,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对一些重大敏感问题,要掌握好介入点,把握节奏、顺势而为,防止形成炒作。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要以宣传效果为最终目的,改进方法手段,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要坚持全局视野、百姓视角,把宏观叙事和新闻故事结合起来,把政策解读和民生解答结合起来,让新闻报道更轻快、更活泼、更亮眼,新闻评论更新颖、更精辟、更务实,新闻传播方式更鲜活生动、更接地气、更有活力,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和吸引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