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政治》4月27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 案:对
解 析:这句话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时使用的。“观念的东西”就是意识,该句意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这一论断表明:(1)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是意识的源泉,它不会凭空产生意识,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即“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反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人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答 案:对
解 析:(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2)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1952年,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 案:对
解 析:(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重要的条件,是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生产方式的产生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总之,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单选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 C:现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 案:B
2、辩证法思想的现代形态是()。
- A:自然辩证法
- B:朴素辩证法
- C:唯物辩证法
- D:唯心辩证法
答 案:C
解 析: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在其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三种基本形式,即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和现代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有根本区别,它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3、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是一种()。
- A:经济联盟
- B:思想联盟
- C:文化联盟
- D:政治联盟
答 案:D
解 析: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从根本上说是要拥护国家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经济,财政,国防,科技,教育,体育,娱乐,文化等,各行业发展的现有基础上,形成密切的联系,合力解决一切的重大问题而出现的体制,是政治联盟性质的。
多选题
1、2023年3月28日,国新办发表《2022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报告》强调,美国在两极分化的经济分配格局、种族冲突的社会格局以及资本利益集团操控的政治格局相互作用下,近年来进一步陷入()的泥潭。
- A:制度失灵
- B:治理缺位
- C:族群撕裂
- D:社会动荡
答 案:ABCD
解 析:2023年3月28日,国新办发表《2022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报告》强调,美国在两极分化的经济分配格局、种族冲突的社会格局以及资本利益集团操控的政治格局相互作用下,近年来进一步陷入制度失灵、治理缺位、族群撕裂、社会动荡的泥潭。故本题答案为ABCD。
2、2022年,我国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狠抓----和------两个关键,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 A:就业
- B:人才
- C:产业
- D:科技
答 案:AC
解 析:2023年1月19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数据,2022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4342元,同比增长14.3%,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2022年,我国坚持把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措施,狠抓就业和产业两个关键,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故本题答案为AC。
3、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 A: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 B: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 C:中国产能向中国效益转变
- D: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答 案:ABD
解 析: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故本题答案为ABD。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阐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答 案:(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①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②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在广度上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的正确反映;在深度上都是对客观世界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扩展和深化。(2)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世界特别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长期实践证实了的科学真理,它具有绝对性,因此必须坚持把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因此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既坚持又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僵化的教条主义和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错误倾向。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