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 → 2023年02月03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3年02月03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3/02/03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3年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2月3日专为备考2023年三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布洛卡中枢又叫()。

  • A:言语运动中枢
  • B:视觉性言语中枢
  • C:书写性言语中枢
  • D:听觉性言语中枢

答 案:A

2、某年轻女性同时被两男人追求,其中一人英俊但经济条件差,另一人富有但年龄大,此时该女性难以作出决定是因为面临( )?

  • A:双趋冲突
  • B:双避冲突
  • C:趋避冲突
  • D:双重趋避冲突

答 案:D

解 析:双重趋避冲突由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当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趋避冲突中。

3、关于创新,正确的说法是()。

  • A:创新需要智慧,非一般员工所能为
  • B:创新的本质是突破旧的思维模式
  • C:创新仅指取得重大发明创造的成果
  • D:无创新能力的员工不是合格的员工

答 案:B

解 析: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

4、一个年轻人既想参军,又想上大学,这时候他面临( )。

  • A:双趋式冲突
  • B:双避式冲突
  • C:趋避式冲突
  • D:双重趋避式冲突

答 案:A

解 析: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 本题中,年轻人两样都想做,但现实中只能做一样,属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其一,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 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就是趋避式冲突。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是双重或多重趋避式冲突。

5、初诊接待中,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在于()。

  • A:解决求助者的困扰
  • B:为求助者提供释放压抑的空间
  • C:正确进行心理诊断
  • D:双方共同制定合适的咨询目标

答 案:B

6、了解求助者各方面情况的会谈是( )会谈。

  • A:摄入性
  • B:治疗性
  • C:鉴别性
  • D:咨询性

答 案:A

解 析: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会谈法 会谈的种类,可分为搜集资料的“摄入性会谈”,即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工作状况、家庭状况,等等;“鉴别性会谈”,即通过交谈和观察确定使用什么测验和鉴别措施;“治疗性会谈法”,即针对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所进行的会谈,这类会谈往往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它除了要注意会谈法的原则,还要遵循心理治疗的原则;最后一类会谈是咨询性会谈,这类会谈主要涉及健康人的某些问题,如职业选择、人员的任用和解雇、家庭关系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此外,还有一类是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是指当求助者遇到强奸、想自杀、突然遭遇精神创伤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用会谈法给予帮助的情况。所以,了解求助者各方面情况的会谈是摄入性会谈。

7、不论从哪个方面人手归纳和解释资料,都应具备的先决条件是(  )。

  • A:保证资料可靠
  • B:遵守保密原则
  • C:注意第一印象
  • D:慎选谈话方式

答 案:A

解 析: 此题暂无解析

8、“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不包括:

  • A:心理问题
  • B: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 C:可疑神经症
  • D:确诊的神经症

答 案:D

多选题

1、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

  • A:灾难症候群
  • B:兴奋性行为
  • C:破坏性行为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 案:AD

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2、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 A:重测信度
  • B:内部一致性信度
  • C:复本信度
  • D:评分者信度

答 案:ABCD

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3、需要()

  • 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 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 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答 案:AC

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4、下列从业人员的做法中,违背坚持真理要求的是()。

  • A:某保安员抓获一名盗贼,他发现盗贼家境贫寒,遂予以释放
  • B:某员工发现一个朋友拿走公司的一个小物件,觉得事不大,不予过问
  • C:某学徒工笃信“师徒如父子”的信条,对师傅的话言听计从
  • D:某员工不顾其他人非议,对公司发展战略提出了与上司不同的看法

答 案:ABC

解 析:坚持真理就是坚持原则,就是办事情、处理问题要合乎公理,合乎正义。

5、巴甫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他认为( )。

  • A: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产生是由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
  • B: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可以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 C:神经衰弱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
  • D:神经衰弱和癔病有相同的神经机制

答 案:AC

解 析:]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认识到高级神经系统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理现象。他认为,神经衰弱和痛病这两类疾病有不同的神经机制。神经衰弱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和抑制过程的薄弱,瘴病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薄弱和抑制过程的优势。

6、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存在的形式包括()。

  • A:想象的存在
  • B:隐含的存在
  • C:现实的存在
  • D:歪曲的存在

答 案:ABC

解 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7、在施测瑞文测验时,有关指导语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本测验40分钟内交卷
  • B:能做多少即做多少
  • C:本测验越快越好
  • D:本测验不计时

答 案:AB

解 析:施测瑞文测验时的指导语为:“本测验限在40分钟内交卷,能做多少即做多少。”说完,开始记时。测验进行到20分钟及30分钟各报一次时间,请被试者在刚完成的答案下划上记号“______”。测验时间满40分钟时,不管是否做完,一律交卷。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