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职业卫生工作必须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对可能造成职业病的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严加控制,以保护和促进职业人群的健康。
(一)第一级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控制)。
职业病的发生,往往与缺乏必要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有关,因此职业病危害控制是确保工人安全健康的核心。职业病危害控制的目的是消除危害或减少危害接触,这是职业病防治的核心要求。
当前,职业病危害层级控制理论被广泛采纳,即消除职业病危害源,切断危害途径(工程防护、管理防护、个人防护)和保护易损人群(职业禁忌证)。
该控制职业危害方法的层级顺序为:
①消除/替代;
②工程控制;
③管理控制;
④个人防护用品。
由于清除工作场所中的危害极少能实现,因此常常需要同时运用2个或更多的控制方法,在选用控制措施时,还需要考虑有害因素及其导致的危害、各种控制措施的实用性、不同控制措施的功效、控制措施供应、运行和维护的相关费用、工人的可接受性等事项。
1. 消除和替代。
替代或消除措施始终是首选控制措施,包括原料替代和(或)生产过程替代,通过彻底废除工艺或原料的方法消除工作场所中的危害是降低风险确切有效的途径,可通过选择绿色原材料、清洁的工艺流程和安全的生产设备来实现。
(1)原料替代。
很多加工业已经广泛采用了以低危害取代高危害的替代控制措施,例如用更安全的合成替代品(泡沫玻璃、岩棉和玻璃棉)代替致癌、致间皮瘤的石棉。
(2)生产过程替代。
如用刷漆、浸渍工艺代替喷涂工艺可以控制大量蒸气的挥发;用遮蔽的高压水枪冲洗设备进行清洁可以降低污染物的扩散;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密闭,外加抽排系统;在噪声环境里使用隔音室;将产生噪声的机器安装在隔音建筑物中等。
2. 工程控制。
有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不可避免,如铅蓄电池的制造工艺铅是不可避免,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就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化学因素主要是通过密闭毒源、通风排毒、湿式除尘进行控制,对于物理因素主要通过消声减振、通风降温等进行控制。
工程技术控制有可能会失败或者失效,所以还要有管理控制和个人防护作为补救。
(1)隔离技术。
当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最好的控制措施是应用隔离工程控制方法控制职业病危害,如果工人完全与危害物质隔离可消除危害风险。
隔离可以是物理隔离或间距隔离。
可以采用的物理隔离包括:
①使用联锁门或屏障防止人员进入存在有毒物质的区域;
②危险物储存库(例如炸药、燃料槽区)设置在偏僻处;
③将意外互相接触可能产生危险的物质分开存放(例如氧化剂和燃料)等。
间距隔离可以是空间隔离或者时间隔离。
(2)密闭技术。
一旦有害因素(粉尘、烟、蒸汽、噪声)从发生源逸散出去则很难被控制,因此,在粉尘、烟、蒸汽、噪声等有害因素从发生源逸散之前应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对其加以密闭。
例如: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密闭,外加抽排系统;在噪声环境里使用隔音室;将产生噪声的机器安装在隔音建筑物中;在手套式操作箱或生物安全柜中处理传染源或者有毒物质;在远程控制实验室中处理放射性同位素;在气密系统中进行化学生产或多种消毒、熏蒸的作业。
完全围闭或密封的系统也称为密闭系统,其适应场景是:
①当危害物质的逸散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后果;
②当危害物质的逸散可能有即时的生命威胁等极端情况。
关于密闭系统,应关注的问题是:
①通常情况下,应用通风系统作为整个密闭系统的补充措施,以确保其完全密封;
②如遇到设备故障或进行设备检修时,工作人员可能需要进入封闭罩中作业,可能会存在特定健康风险,作业人员需要使用密闭程度高的个人防护用品;
③密闭系统设置地点尽可能远离工人经常进入或有众多工人进入的地方,以防围闭装置系统失效可能带来的更大风险;
④隔离系统不运行时采取联锁装置以防止工人从事生产操作。⑤应该设置报警装置和备用的控制措施。
(3)通风技术。
通过稀释或局部排风实现对污染物的工程控制,是一种控制空气传播化学危害的主要方法。
3. 管理控制。
为确保首选的清除物料或危害的控制措施和工程控制措施等工作场所危害接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有必要通过落实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改变工作方法或制度,使危害接触控制效果达到期望值,这样的控制措施在传统上被称为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的应用不是聚焦于工作场所的硬件设施,而是着眼于工作过程、制度和工人的行为。如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可以针对性的熟知岗位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危害及防护。
4.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作为补救措施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最低层级的控制措施,是其它控制措施的补充和备用替补。
另外,在某些不能应用较高层级措施的场所,个人防护就是唯一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用品(PPE)作为控制措施中作为补救措施的最后一道防线,其后是毫无防护的工人,PPE如果得不到正确的选择、维护与使用,工人接触危害就不可避免。
当PPE被选为主要的危害控制方法时,如果PPE一旦失效,则没有挽回的余地。选用PPE也存在一些风险,如在某些情况下,过度使用PPE可能会影响工人准确察觉,工作环境危险的能力、危及工人安全。
使用任何PPE都会制约工人的活动,降低工人操作的灵活性和影响工作,甚至引起安全隐患。因此,只有当其它控制措施都不可行时,才应该选择PPE。
PPE选用程序见下图
上述四个环节,首要的防护措施是清除或替代,当不能实现时,首选的替代措施是工程防护,当工程防护不能实现或不充足时,采取日常补救措施管理防护,当不能实现或不充足时,采取临时补救措施、个体防护,个人防护不能随便使用,也不可强制使用。
(二)第二级预防(职业健康监护)。
尽管第一级预防是理想的方法,但有时因为经济或技术力量的限制,有时难以完全达到理想效果,仍然可出现不同健康损害的人群,因此第二级预防也是十分必要的。
其主要手段是进行职业健康监护,以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职业健康监护主要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健康损害和职业禁忌证,评价职业健康损害与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及其危害程度等。
1. 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是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针对劳动者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健康影响和健康损害进行临床医学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可能的其他疾病和健康损害的医疗行为。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1)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
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是指用人单位对准备从事某种作业人员在参加工作以前进行的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包括拟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和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所以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实质上也属于一级预防。
(2)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
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又称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按GBZ188和GBZ98等标准规定的时间间隔对已从事某种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查,主要目的是早期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职业禁忌证和其他健康异常改变。
(3)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是指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作业或岗位前所进行的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90天内,可视为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2.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是职业健康监护全过程的客观记录资料,是系统的观察劳动者健康状况、评价个体和群体健康损害的依据,其内容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劳动者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以及职业病诊疗等健康资料。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和年度职业健康监护计划、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名单、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健康检查总结报告、用人单位对疑似职业病人、职业禁忌人员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健康损害劳动者的处理和安置记录等。
(三)第三级预防。
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对已发展成职业性健康损害的劳动者,给予明确诊断、积极的处理和治疗,以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