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13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对于“味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味精在提升食物鲜味的同时,也保存了自然的天生丽质,但它会带来千菜一味共性化倾向。
- B:作为工业社会标准化.模式化产物的味精,从符号意义上象征着我们与农业社会的告别。
- C:日本人发明了味精后,人们对“鲜”的理解出现了一个明显转折,即原先宽泛意义上的“鲜”,非味型的“鲜”,被作为味型的“鲜”所代替。
- D:人们将味精的味型理解为鲜味,并把所有类同.接近于味精的味都统称为鲜味。
答 案:A
2、下列句子括号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乔安山被诬陷、被误解的遭遇,只能说明社会风气有待净化,用人心惟危来概括,显然(有失偏颇)。
- B:他把这些年计算机发展的最新信息,(一览无余)地告诉了我。
- C: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 D:家庭温暖,事业有成,李容却突然皈依佛门,让人(不可理喻)。
答 案:A
3、依次填入句中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四世同堂》是一部很好的电视剧。它忠实地体现了老舍先生作品的(),浓郁而亲切的()人情气息弥漫始终,它记述了历史,同时又记述了北平的(),北平人及他们的思绪、感情和生活。这种深沉、朴实的(),是与导演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分不开的。
- A:风格;风俗;风光;情调
- B:风采;风物;风俗;格调
- C:风格;风土;风情;格调
- D:风貌;风俗;风景;情调
答 案:C
解 析:此类试题可以用“定位排除法”来做。“风格”“风俗”“风光”“风采”“风物”“风土”“风情”“风貌”“风景”都只是一宇之差,但意义都大不相同。“风格”主要指作家的写作作风。“风俗”表特定区城、特定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风光”指风景、景物或名胜风景。“风采”指美好的仪表举止、神采。“风物”指一个地方特有的风光景物。“风土”指风俗习惯与地理环境等。“风情”指风土人情。“风貌”的意思是风采、特征与外貌。“风景"指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格调”指的是作品的艺术风格。“情调”指情趣格调。所以应选C项。
主观题
1、你如何评价这个年轻人?
答 案:这个年轻人是一个用自己的行动不断去追问生之意义的人。
2、文中对“他”外貌衣着的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案:表现了这个贵族接近僵死的躯体和已经僵死的灵魂。
3、文章中的“雾”,有没有社会生活的寓意?如果有,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出这样的痕迹或暗示?
答 案:有,本文写于1928年,特定的时代,作者特定的心境,将“雾”拟人化,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使用了一些表达社会生活的词语,如“轨外行动”。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答 案:略
3、 如今,人造“美女”在韩国盛行。割眼皮、增鼻骨、美发等整容活动在中国也开始流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俗话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给自己化妆,既是自我的美化,也是对别人的尊重。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违背本色、以“假我”来欺骗别人的做法。根据所给材料。以“化妆与本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文中括号处,“踏进”出现了三次,这种写法有怎样的作用?
答 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村里男子踏水的不易,突出地表现了人们愈加渴望下雨的心情。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