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高起点 → 2025年04月25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5年04月25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5/04/25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25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装潢、决择、殚精竭力、殉私舞弊 
  • B:融洽、流览、提纲挈领、寸草春辉 
  • C:赡养、诙谐、汪洋恣肆、史无前例 
  • D:严峻、部置、旁征博引、励精图治

答 案:C

2、从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看,《炉中煤》是一首()

  • A:颂歌
  • B:战歌
  • C:牧歌
  • D:恋歌

答 案:D

解 析:《炉中煤》写于“五四运动”后不久,是以恋歌的形式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诗中祖国成了恋人,煤的燃烧又是爱的强烈程度使然。这种特定的眷恋关系,以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分外感人,使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思与强烈的报国壮志很好地统一起来。

3、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免疫系统能够很好地应对普通感冒,却常常无法对癌症做出免疫反应
  • B:免疫系统无法识别癌细胞,仅是因为癌细胞与人体健康细胞过于相似。
  • C:人们发现,启动免疫反应的点火开关是与细胞上的抗原相适配的受体。
  • D:免疫系统具有不止一个抑制机制来限定杀手T细胞对攻击对象的选择。

答 案:B

解 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文章第四段可知,癌利用内置于免疫反应中的制车“CTLA-4”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由文章第五段可知,癌细胞通过一种与T细胞表面的PD-1匹配的互补蛋白,欺骗T细胞,免于被杀灭。  

主观题

1、我们说,立意要情意并重,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案:从文中所用的那些既生动活泼而又十分贴切的比喻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所描述的对象的确是动了情的,他为农民的富裕生活感到由衷的喜悦,并热情讴歌“我们这个黄金时代”。

2、“山中精灵”贯穿文章始终,它对表现文章主旨起了什么作用?

答 案:①“山中精灵”的出现,给“我”走出山谷增添了精神障碍。②“山中精灵”反衬了“我”的坚定和勇敢。  

3、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如李白(701—762)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1037—1101)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字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
(答案不超过20字,尽量用文中现成的话)  

答 案:能唤起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要求:
(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3、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内容只要与该话题相关即可。
(2)注意思路开阔,要有作者的活动(真名用符号代替)。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云霓”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加以简要概括。  

答 案:(1)“云霓”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文章中是指大旱时多次出现带给人们希望最终被人们识破的云彩,也是全文线索。 (2)《云霓》是书及书中一幅画的名字,而本文是给书所写的序言。 (3)虽然云霓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也使人们抛掉了幻想,但云霓就像作者的创作一样,用美好的形态给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安慰和勉励。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也希望以反映民间生活来定位自己的创作。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