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艺术概论》3月16日专为备考2025年艺术概论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把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的是()。
- A:德国哲学家谢林
- B: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
- C: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 D:德国美学家黑格尔
答 案:B
2、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派”以()最为著名。
- A:山水画
- B:花鸟画
- C:人物画
- D:墨竹画
答 案:A
3、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大师。
- A:法国
- B:意大利
- C:英国
- D:德国
答 案:B
主观题
1、舞蹈作品:舞剧《丝路花雨》
答 案:(1)舞剧《丝路花雨》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文艺界刮起了一股强劲的艺术旋风,很快轰动了大江南北,继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被誉为中国芭蕾舞剧的里程碑。1982年,《丝路花雨》荣登世界第一大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世界最高艺术殿堂的演出团体,并由此拉开了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出访各国、开展文化交流的序幕。多年来,《丝路花雨》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几十个国家演出深得好评,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丝路花雨》以中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以蔚为壮观的敦煌艺术为文化底蕴,编织了一首古丝绸之路上的友谊之歌。(2)剧情是说在浩瀚的大漠里,在古丝绸之路上,中国的画匠神笔张为了搭救波斯商人伊奴斯,却致使自己的女儿英娘被强盗掳走,虽然几年以后被神笔张找到,但英娘已沦落为歌舞伎,伊奴斯为答谢救命恩人,仗义疏财替英娘赎身,使父女得以团聚。神笔张从英娘的舞姿中得到启发画出了敦煌壁画中的不朽名作——《反弹琵琶伎乐天》。 (3)《丝路花雨》是一首礼赞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诗篇,也是一幅劳动人民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画卷,同时也使得一千多年以前的舞蹈艺术形象再现在今天的舞台之上,特别是“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更是拓宽了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路子,并创造了“敦煌舞”的舞种,从而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宝库。《丝路花雨》曾荣获文化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创作和演出一等奖。
2、绘画艺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答 案:《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品。达·芬奇在此画中一反文艺复兴早期对这口题材的传统处理方式,取消了犹大独处的位置,把他置身于众门徒之中,而且所有的人物头上都未画光环。达·芬奇根据十二个门徒不同的表情、姿态、手势等,真实、生动地刻画了他们复杂的心理状态,而基督则异常沉静、安详.在构图上,十二门徒被明确地分为四组,对称地分列基督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画面所有人物的姿态、表情都集中在基督身上,建筑物的透视线也最终以基督为焦点,由此,基督成为统领全局的中心人物达·芬奇将犹大列于众人之中,又利用实际光源将其分开,充分体现了画家用光的技巧与能力。
3、电影作品:《乱世佳人》
答 案:(1)电影《乱世佳人》是根据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耗资巨大,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剧本一再更改,三易导演,1939年12月15日,在亚特兰大市首映。这部小说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电影也夺得多项奥斯卡大奖。(2)《乱世佳人》讲述了一个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死亡、奴隶制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3)该片是好莱坞电影黄金时期的巅峰作品,以史诗风格拍摄的爱情影片,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爱情象征。这部传世经典影片讲述的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郝思嘉与白瑞德之间的爱情故事,将国家大的政治风云和个人小的爱情纠葛完美组织在叙述的流程当中。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成功,几个主要角色生动鲜明的性格特征被几位优秀的演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该片的场面宏伟壮观,辽阔的田园风光,亚特兰大大火场面,还有伤兵医院和南方军队溃败的场面都给人以深刻印象。
论述题
1、试论述典型和意境并加以比较。
答 案:(1)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本质意义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等。典型是优秀艺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在叙事性艺术作品中,塑造出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艺术典型,要求在鲜明生动的个性中体现出广泛普遍的共性,对社会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是艺术典型塑造的起点,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鲁迅笔下的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典型形象之一。 (2)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艺术意境一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意境是一种不设不施的自然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营造出一种深秋日暮的悲凉意境,渲染了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3)典型与意境这两个范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来讲,典型重再现,意境重表现;典型重写实,意境重抒情;典型重描绘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境重抒发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叙事为主的艺术侧重于在作品中塑造典型;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侧重于在作品中创造意境。但是,这也只是一般来说,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典型和意境经常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文艺理论中,典型论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则更强调意境论。
2、结合实际论述艺术鉴赏流程和审美效应。
答 案:(1)鉴赏流程;①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也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及其意义的初步感受。②体验与想象。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情境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所包含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象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逐渐生成审美愉悦。 ③理解与创造。理解既包括对于作品的形象、情境、形式、语言的审美认知,也包括对于作品整体价值的追寻。艺术鉴赏的结果是接受者再创造的完成。鉴赏者对于作品中形象、情境、典型和意境的补充与完善,正是审美再创造的结晶。(2)审美效应:①共鸣。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而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②净化。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③领悟。领悟是指接受者在鉴赏艺术作品时,对于世界奥秘的洞悉、人生真谛的彻悟以及精神境界的升华,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效应。
3、分析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
答 案:艺术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历史上先后出现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网络传播等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传播的主要方式有:(1)现场表演传播方式,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面对面进行艺术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沟通直接、手段多样、反馈及时、互动性强等特点。(2)展览性传播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场所陈列艺术作品,供观众直接接受艺术信息的传播方式。(3)大众传播方式,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进行大规模艺术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报刊、广播、影视、网络等。
简答题
1、试述审美感知过程中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答 案:(1)知觉和感觉存在着一定的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它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2)知觉与感觉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第一,感觉是知觉的基础。客观事物总是由许多个别属性所组成,没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性的知觉就不存在。感觉是一切复杂认识的心理基础,首先是知觉的心理基础。知觉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为前提,如果没有对各种花的颜色、气味等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可能形成对花的整体性的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愈丰富、愈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愈完整、愈正确。第二,感觉往往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离不开事物的整体属性而存在。人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以知觉形式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知觉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
第三,知觉是比感觉高一级的心理活动,不是各种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感觉基础上意识到感觉的意义,与理解有密切联系。知觉虽然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不同于各种感觉因素、个别属性相加之和,知觉的内容与感觉的内容具有本质的不同,不是用各种感觉所能取代的。
(3)知觉与感觉也有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知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在感觉中,大脑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第二,知觉的产生必须通过各种感官的联合行动才能获得,是在多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感觉在客观事物单纯作用于人的某一感觉器官时也能产生。感觉直接产生于感官对客观事物的接触,这是由于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性及其关系的完整反映。也就是说,第一点区别决定了第二点区别。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