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3月26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下列同属于“创造社”的一组作家是()。
- A: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
- B:闻一多、徐志摩、郁达夫
- C: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
- D: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答 案:A
解 析: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是新月社的成员。
2、曾悉心教导莫泊桑写作的作家是()。
- A:左拉
- B:福楼拜
- C:都德
- D:法朗士
答 案:B
解 析:莫泊桑1873年结识其母的好友、作家福楼拜。后者悉心教导莫泊桑写作,成为其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
主观题
1、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是什么?
答 案:原文“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提到,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所以,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是他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理想效果。
2、最后一段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案:最后一段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眷恋的思想感情。
填空题
1、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
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作题
1、根据要求作文。韩愈的文学主张是“惟陈言之务去”,这里的“陈言”指的是“陈词熟语”,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
请以“陈言之务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性作文,800字以上。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陈言之务去是说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陈言之务去”这种思想不仅仅可以指写作,也可以将它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转化为“创新”,可分别从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国家多个层面进行论证。但是,应注意要联系“陈言”讲“创新”,正确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关系。【经典事例】
1.创新的思维使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苹果手机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当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
3.2000年美国兴起了网络热,“网络创新”成为时髦。据说这种新经济的效益可以几十倍、几百倍于传统经济,它替代传统经济是早晚的事。于是,网络概念的股票炙手可热、一飞冲天。在这场新潮中,巴菲特持观望态度,于是有人就说巴菲特“过时了”,跟不上时代潮流和市场变化。但他仍然不为所动,坚持看不懂的决不投资。巴菲特一贯坚持传统的价值投资法则,以美国长期国债为贴现率依据,计算一个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能够高于这个无风险的收益,坚守安全边际,决不支付过高的所谓“高增长”的对价。结果历史证明,这个看似有点“老土”的守旧派却战胜了市场,取得了长期优良的投资回报和人们广泛的尊敬。
【名人名言】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3.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钱学森
4.正确对待前人理论,学百家之长,自主创新。——陈国达
5.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约翰·洛克菲勒
2、题目:友谊与真诚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友谊与真诚”之间有一种关系,即真诚是友谊的基础。作文可从友谊与真诚的关系,友谊的重要性,真诚的定义,以及如何收获真诚友谊等方面进行论述。友谊是考生熟悉的主题,比较容易把握。【经典事例】
1.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从此之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2.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名人名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灵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3.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西塞罗
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马克思
5.患难见真情。——伊索
简答题
1、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是什么?
(2)词的下片所用三个历史典故的本来含义及作者借用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 案:(1)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写景和直接抒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开头“楚天千里清秋”到“断鸿声里”,都是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清秋美景给词人带来的不是愉悦,而是无限的忧愁和遗憾;而失群的孤雁,正是他这位“江南游子”的形象写照。后面几句由描写景物转为人物形象的描写,一个报国的志士,拍遍栏杆,也没有人能理解,报国无门的悲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这首词的下片用了三个历史典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取舍。第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晋代张翰辞官的典故。张翰,字季鹰,晋代吴郡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便想起了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辞官归家。而作者在这里反用其意,表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该置国事于不顾,思归故乡。
第二,“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三国时刘备批评许汜的故事。许汜在国家多事之秋,买田置屋,受到名士陈登的冷遇。许汜向刘备说陈登冷遇他,刘备则更明确地批评他在国难当头之际,只替自己打算,说如果自己是陈登,会更不客气。词人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志士,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耻于做自私自利的庸人。
第三,“树犹如此”,用晋朝桓温的典故。桓温北伐,看见他早年种的柳树已经长得非常粗大,不禁感慨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用这一典故意在表示,时光飞逝,报国无期,令人伤感。
2、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1)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这段文字突出描写的场面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案:(1)写昔日“香市”热闹的场面以及给作者幼时留下的难忘记忆。 (2)昔日“香市”热闹的景象,属于场面描写,这与下文所描写的今日“香市”的萧条、冷清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作品的主题。(3)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这也是作者不满于20世纪30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情绪反映。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