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3月20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 案:错
解 析: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如下:(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即发展就是向对立面的转化。(2)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它在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中的作用:①在事物的量变阶段,斗争性推动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质变积累条件;②在事物的质变阶段,斗争性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使旧统一体瓦解,新统一体形成,完成事物的根本转变。(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
答 案:错
解 析:这种说法是片面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①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单选题
1、在实践上把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的是()。
- A:南昌起义
- B:土地革命
- C:秋收起义
- D:广州起义
答 案:C
解 析:本题考查了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把队伍带到井冈山,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 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答 案:B
解 析: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多选题
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
- A:开放执政
- B:民主执政
- C:科学执政
- D:依法执政
答 案:BCD
解 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
2、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 A:尊重自然
- B:顺应自然
- C:保护自然
- D:改造自然
答 案:ABC
解 析: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生命共同体。
主观题
1、人工智能就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典型表现,可以取代人的意识。
答 案:错误。 (1)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2)人工智能可以部分地代替人脑的功能,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人脑,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但是永远无法取代人的意识,其原因是:第一,人工智能属于无意识的机械或物理的过程,而人的智能活动则主要是生理和心理的过程;第二,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会主动提出新问题,更不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第三,与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不同,人工智能不具有社会性。
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答 案:正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答 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地调节“市场失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经济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具体来看:(1)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经济手段,是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经济手段是通过具体的经济政策来实施的。最主要的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等。政府在确定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后,要选择相应的经济杠杆来具体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经济杠杆是与商品、价值和货币以及物质利益相联系的范畴,包括价格、税率、汇率、利率、工资等。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还包括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价格政策等。
(3)法律手段,是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执法,法律监督。
(4)必要的行政手段,是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宏观经济调控的各种手段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又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正是由于单一手段在其功能上的局限性,才使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成为必要。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材料2“两步走”的意义在于:一是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二是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三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完整。四是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
——摘自新华网(2017年10月26日)
请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党的十九大为什么要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
2.“两步走”战略安排为什么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
答 案:(1)“两步走”战略安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党适应我国发展实际作出的必然选择。这一战略安排,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对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2)高度重视国家发展战略的谋划和实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根据发展阶段制定发展战略,一届接着一届办、一代接着一代干,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两步走”战略安排之所以不再提GDP翻番类目标,第一,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再是高速度增长的阶段了。现在产能不足已不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突出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我们要通过质量、效率、动力“三个变革”,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第二,不提GDP翻番类目标,是为了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