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专升本) → 2025年04月02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

2025年04月02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

2025/04/02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4月2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鲁迅《灯下漫笔》发表在()。

  • A:《语丝》
  • B:《莽原》周刊
  • C:《小说月报》
  • D:《创造》周刊

答 案:B

解 析:《灯下漫笔》写于1924年4月29日,最初分两次发表于1925年5月1日、22日《莽原》周刊第2期和第5期,后收入《坟》。《灯下漫笔》循着《语丝》的办刊原则,任意而谈,无所顾及,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文笔轻松洒脱,却清晰而深刻地论证了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的重大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寄予极大的期望之情,显示出鲁迅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贯思想与追求。

2、郭沫若诗集《女神》收录有诗作()。

  • A:《雨巷》
  • B:《炉中煤》
  • C:《恢复》
  • D:《棠棣之花》

答 案:B

解 析:A项,《雨巷》是戴望舒的诗作;C项,《恢复》是郭沫若1928年出版的诗集;D项,《棠棣之花》是郭沫若的话剧作品。

主观题

1、阅读《陌上桑》中的一段诗句,回答下列问题: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解释这段诗句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好:
著:
(2)将下列诗句译成现代汉语。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3)简析这段诗句的层次大意。并概述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4)依次分析这段诗句的表现方法及其审美效果。  

答 案:(1)好:容貌美。著:戴。 (2)耕者、锄者归来后互相抱怨耽误了劳作,只是因为贪看罗敷。(3)四层:首四句,总写“秦氏有好女”。次四句,写“罗敷喜蚕桑”,热爱劳动。“头上倭堕髻”四句,写罗敷美貌。后八句,用观者的反应烘托罗敷的美貌。结构上,为总一分一总。重点写罗敷的容貌美。从全诗情节结构言,属于铺垫,叙说起因。
(4)“日出东南隅”二句,环境描写,侧面烘托罗敷美貌。“秦氏有好女”二句,叙事,以“好女”直接评价容貌美;以名字“罗敷”暗示容貌美。“罗敷喜蚕桑”二句,行为描写,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二句,器物描写,侧面烘托罗敷美貌。“头上倭堕髻”四句,肖像描写,正面描写。“行者见罗敷”八句,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美貌。
审美效果:正面描写的效果是直观、鲜明、明确。“行者见罗敷”八句则是典型的侧面烘托,作者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写效果,烘托罗敷美貌使读者根据效果想象造成这效果的原因,以美的效果表现美本身。侧面描写的特点是:委婉、朦胧、含蓄、韵味悠远,引人遐思,“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再度创作,在想象中感受美。罗敷的容貌在读者的想象中可能始终是模糊的,但永远是美丽的,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去想象。之后刺史求婚也是罗敷美貌引发的效果,对罗敷的美貌也同样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

2、这首诗为什么要在开篇极力渲染罗敷的美貌?

答 案:开篇极力渲染罗敷的美貌一方面突出了罗敷形象的美好,另一方面为下文罗敷义正言辞拒绝封建权贵使君的调戏并机智地斗败使君的故事作了铺垫。

填空题

1、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2、“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其中“艳羡”的意思是?

答 案:非常羡慕

解 析:出自梁启超的《论毅力》全句为:“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 
译文:旁观者只是非常羡慕别人的成功,认为这个人大概是个幸运儿,而老天总是因为某种缘故宠爱他;又认为我遭遇不顺利,所以成就也比不上他。

写作题

1、题目:友谊与真诚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友谊与真诚”之间有一种关系,即真诚是友谊的基础。作文可从友谊与真诚的关系,友谊的重要性,真诚的定义,以及如何收获真诚友谊等方面进行论述。友谊是考生熟悉的主题,比较容易把握。【经典事例】
1.鲁迅与瞿秋白相识于1932年春夏之间,彼此一见如故,十分相契。从此之后他们为推动革命文化运动而并肩战斗,结下深厚友谊。在白色恐怖中,瞿秋白避难于鲁迅家中,后鲁迅为瞿秋白安置住处,让他用白之的笔名发表杂文。鲁迅曾亲笔题写了由瞿秋白拟写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赠给瞿秋白。在瞿秋白就义后,他仍坚持抱病为之友编印《海上述林》,以此表达深切的悼念。
2.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友谊超越了一切古人,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
【名人名言】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2.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灵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爱因斯坦
3.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西塞罗
4.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马克思
5.患难见真情。——伊索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现代汉语词典》对“性格”的解释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如开朗、刚强、懦弱、粗暴等。”生活中,仅仅是乐观与否的性格,就会有极大的差异,乐观的推销员比悲观的推销员的业绩要高许多倍,以至于招聘推销员的标准也随之改变,不是像以往那样注重学科成绩,而是看重是否具有积极乐观的性格。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培养自己的性格》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阅读小说片段,回答问题:王三胜可是看出这老家伙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深深的闪着黑光。……
老头子的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随着面前的枪尖儿转,王三胜忽然觉得不舒服,那俩黑眼球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
(1)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刻画孙老者形象的?
(2)这段文字突出描写孙老者的眼睛,并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句,这其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 案:(1)肖像描写。 (2)在肖像描写中,作者善于用比喻。文中写孙老者的眼睛有三处,“眼珠可黑得像两口小井”,“黑眼珠更深更小了,像两个香火头”,“那俩黑眼球似乎要把枪尖吸进去!”三个比喻突出地表现他眼睛的深、小、亮和有力、专注,这些比喻词表现了他爱艺如命的性格特征。

2、乙脑病毒在传播中形成了怎样的循环?  

答 案:乙脑病毒通过蚊子在传播中形成了动物—蚊子—动物的自然循环。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