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4月14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论学问》一文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 A: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
- B:娱乐
- C:增长才识
- D:装饰
答 案:A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运用比喻手法来表现诗人仕途上遭遇挫折的诗句是()。
- A: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 案:B
解 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思是想渡黄河,冰川却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山,积雪却布满了山岭,这里用了形象的比喻,用“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达了诗人仕进道路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A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思是说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很茫然,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C项,“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意思是说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表达了诗人心里揣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和一份炽热的希望;D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为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表达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豪情满怀的气概。
主观题
1、“乌鹊”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喻义分别是什么?
答 案:“乌鹊”喻指贤才投主,“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人生的短暂,贤才投主,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2、这段文字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手法?
答 案:这段文字采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人物描写手法。
填空题
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答 案:女神
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各种频繁发生的天灾与人祸,是对人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严峻挑战。与其坐以待毙,事后问责,不如未雨绸缪,事先预防。
请以“防患于未然”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在事故或灾祸在其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居安思危,在顺境中发现危机,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题为命题作文,题目即中心论点,在行文时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经典事例】
1.狡兔三窟。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反例)“曲突徙薪”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
4.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由于有较好的预警措施和防震设施,因地震造成的伤亡相对较少。
【名人名言】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佚名
5.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谚语
2、题目:小议“嗟来之食”是否可吃要求:(1)必须写成议论文。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嗟来之食”即悯人饥饿,呼其来食,多指侮辱性的施舍。不吃“嗟来之食”看重做人应有骨气有志气,强调人的尊严和精神气节。吃“嗟来之食”代表了忍辱负重,有点不拘小节。作文立意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题目要求写成议论文,注意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谨。【经典事例】
1.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
3.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一方面又利用签定条约的办法在中国获取了许多特权,还加紧武装战败国日本,对中国重新造成威胁。当时社会上物价飞涨,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美国为了支持蒋介石,就运来一些面粉,说要“救济”中国人,好让中国人“感谢”美国,不反对它。朱自清看透了美国的用心,认为美国的救济是对中国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学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不领美国的面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非常瘦弱,体重还不到40公斤,经常呕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领救济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费要减少600万法币,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那些别有用心的“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坚信我的签名之举是正确的。因为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动,就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名人名言】
1.大丈夫能屈能伸。
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士可杀,不可辱。——《礼记·儒行》
4.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是要痛的。——毛泽东
5.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简答题
1、“年青的女郎”的喻义是什么?
答 案:“年青的女郎”的喻义指五四后青春焕发的祖国。36~38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郭沫若的《炉中煤》的阅读理解。作者通过“年青的女郎”这个隐喻,表达了对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祖国的新认识和新期望。
2、请分析文中地主太太的形象。
答 案:地主太太有一定的同情心,在农妇丧子后特意去探问,但巨大的身份地位差异让她无法体会农妇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悲痛。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