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4月26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下列作品中,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的是()。
- A:《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 B:《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 C:《庄子·秋水》
- D:《礼记·大同》
答 案:C
解 析:A项,《寡人之于国也》属于议论文,阐述了孟子王道政治的具体内容,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战国时代贫富悬殊和阶级的尖锐对立。B项,《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属于记人散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和相互映衬对照的手法,集中叙述了冯谖这个历史人物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C项,《庄子·秋水》属于议论文,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D项,《礼记·大同》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2、《郑伯克段于鄢》是一篇典型的()。
- A:写人文章
- B:叙事文章
- C:议论文章
- D:抒情文章
答 案:B
主观题
1、这段文字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效果如何?
答 案:(1)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2)通过以音乐为喻,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这样看来,你所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而所轻视的是人才,在对比中使“逐客过矣”的中心论点更加突出。
2、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甲)煮、泡、冲、烫
(乙)听得、听见、细听、聆听
(丙)谩、细、忙、点冀
(丁)静、笑、黯然、正、
答 案:甲处(泡);乙处(听得);丙处(细);丁处(静)。
填空题
1、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2、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作题
1、根据要求作文。请以“付出与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不得写成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本次写作除诗歌外,不限文体,可以以一篇记叙文讲述一个关于“付出与收获”故事,也可以就“付出与回报”间的关系展开议论,也可就该主题写一篇小说。注意文体分明,言之有理,言之有物。【经典事例】
1.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等经典故事。
2.化学家凯库勒日思夜想,最终梦中发现苯环结构。
3.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的艰辛付出。
【名人名言】
1.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4.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成功的花》
5.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种子经历与黑暗的抗争,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蛹经历痛苦的蜕变,才能冲破束缚、破茧化蝶。生命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自己走向另一个自己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许悄然无声,也许轰轰烈烈。结合上面材料,以《走向另一个自己》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这首词上片写景抒情的内容是什么?
(2)词的下片所用三个历史典故的本来含义及作者借用这三个典故分别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答 案:(1)这首词的上片通过写景和直接抒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开头“楚天千里清秋”到“断鸿声里”,都是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清秋美景给词人带来的不是愉悦,而是无限的忧愁和遗憾;而失群的孤雁,正是他这位“江南游子”的形象写照。后面几句由描写景物转为人物形象的描写,一个报国的志士,拍遍栏杆,也没有人能理解,报国无门的悲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2)这首词的下片用了三个历史典故,表现了词人对人生的取舍。第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晋代张翰辞官的典故。张翰,字季鹰,晋代吴郡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便想起了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辞官归家。而作者在这里反用其意,表示在国难当头之际,不该置国事于不顾,思归故乡。
第二,“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用三国时刘备批评许汜的故事。许汜在国家多事之秋,买田置屋,受到名士陈登的冷遇。许汜向刘备说陈登冷遇他,刘备则更明确地批评他在国难当头之际,只替自己打算,说如果自己是陈登,会更不客气。词人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志士,应该关心国家大事,耻于做自私自利的庸人。
第三,“树犹如此”,用晋朝桓温的典故。桓温北伐,看见他早年种的柳树已经长得非常粗大,不禁感慨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词人用这一典故意在表示,时光飞逝,报国无期,令人伤感。
2、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案:①举例论证②对比论证
精彩评论